>餐饮美食>烧饼店>正文 极薄的一层面 让下岗女成为有车族

极薄的一层面 让下岗女成为有车族

  杨爱华是个有单位的人。突然有一天,单位通知她回家休息,等有事了再回去上班。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。 

  杨爱华:就盼着赶紧上班 不是说下岗,说在家等着,一开始到五楼点名,每天报到完回家就行了,一直等一直等 等了6个月,到最后实在沉不住气,结果是真的下岗了。没想到丈夫紧接着也失去了工作。看来城里是待不住了,小两口只好回到丈夫的老家。 

  杨爱华:一开始我不同意,我说我不回,农村没什么好发展的,不去,我觉得这个地方,种地我又不会,把我弄回来干什么?城里的媳妇到农村,成了当地的一件新鲜事;可是大小的农活对杨爱华也是些新鲜事。望着满眼的玉米地和干不完的农活,杨爱华好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。 

  杨爱华:抓底下,抓这里不对,抓这里,这样,还行,有感觉,就是这个指头疼, 给你扔那儿了,小的发绿的是不是不用掰了。 

  农活又苦又累,对已经30岁的杨爱华来说,这些都不怕。可是要她从头学也不是个轻松事。时间一长,农活没学会,倒是有一样家家都有的东西触动了杨爱华。 

  这圆圆的、像锅不是锅的东西,当地人叫“鏊子”,摊出来的像纸不是纸的叫“煎饼”。什么五谷杂粮、青菜萝卜,只要能吃的,磨碎了就能摊。当地人家家吃、顿顿吃,在家闲得无事的杨爱华决定用它做个小试验。 

  杨爱华:我就跟老公说:“到路上卖煎饼,卖不了咱们亲戚分着吃。”就是在这儿,一个小亭子,那时没有小亭子就一张桌子。当时说内心话,卖给谁,怎么卖,心里一点底都没有。周围的人因为都会摊,靠他们买是不可能的。唯一的指望是外来人。杨爱华在就近的路边支起一个小摊,从邻居的大妈大嫂家收来煎饼,销给过路的司机和行人。可是结果并不理想,一天只卖七八张,她只出门来回地兜售。 

  杨爱华:我在外面,风吹日晒,特黑,头发像柴火、豆荚,就那形象,然后拖着小车,带着儿子壮胆,人家看着儿子,说这是第二个吧,我说是,第一个上高中了,人家以为我年龄挺大的。 

  等她一天能卖20包的时候,她花了600元钱请人做了个铁皮棚,解决了遮风避雨的难题。生意从这时开始慢慢好转了,过往的司机经常买她的煎饼在路上充饥,没想到那些经济条件好的村民也开始买煎饼做早餐。买煎饼的一多,村里卖煎饼的人也多了起来。 

  杨爱华:为什么小亭子我是第一个。别人在后面,就因为我是第一个干的,我第一个干当然占最好的位置,没人和我竞争,从东,从那边过来的都走这个路口,都往下拐,从外面进来的往下拐的时候,都能看到我的亭子,有个印象。 

  不久,一个个卖煎饼的小棚仿佛一夜之间冒了出来,在她的小棚边排起了长龙,杨爱华数了数,足足有12个之多。从这时起,一场不可避免的竞争开始了。 

  杨爱华:小铁皮房一个挨一个,他们都这样,当时我没卖那房子,我都想拿板凳打他,气得我!因为我在跟顾客谈,绘声绘色,煎饼怎么好,然后我看那顾客总这么看,我就顺顾客的眼光,往回看,一回头,他在那儿这样,过来过来 这样,我的煎饼好,过来买我的。 

  都是邻里乡亲,为煎饼的事闹别扭犯不着。杨爱华索性在马路对面买了间门面房继续卖煎饼。原来的小棚因为地段好,被人抢着花3000元买走。 

  搬家后的杨爱华为了争取客户,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口味,增加了大米的、高粱的、红枣的、南瓜的、十宝八宝的,可是每出来一个品种,别人都跟着学,还有人打着杨爱华的招牌卖。不久她把不同的品种装在一个包装里,标为“多味”煎饼,并申请了商标,从此再也没人仿冒了。 

  与杨爱华相比,她的丈夫王斌则内敛很多,但也很精明,好多点子都是他想到的。与杨爱华构成了典型的男主内、女主外的家庭。 

  今年春节过后,王斌为妻子买了件自结婚以来最重的礼物。 

  杨爱华:这车是今年情人节时候,老公说坐公共汽车辛苦,咱们买车吧,情人节的时候送给你,真的,2月14日买的,我为了迎接他,感激你,买了5挂爆竹,我觉得我终于解放了,我终于不那么累了。 

  以前接货送货不是步行就是挤公交车,不仅累而且遭人小看;买车之后,虽然也是起早贪黑,但跑的范围扩大了好几倍。 

  为增加销路,杨爱华首先盯住城里的超市,而结果并不理想。 

  杨爱华:现在超市欠钱太多,找不上人,有的,欠我7000多元,有的2000多元,还有的3000多元。那你转向哪了呢?我就开始转向酒店。 

  拖欠货款,结帐手续烦琐,给本来资金就不多的杨爱华带来了周转困难。她选择集贸市场一个专门面向各大酒店的批发商做代理,她认为这样一是结帐及时,二是消费者当场品尝,而口耳相传,广告效果更直接。